上海提篮桥监狱百年寻迹

2018-09-04 ken

图为上海提篮桥监狱大门。  法制日报记者 余东明 摄.jpg

图为上海提篮桥监狱大门。  法制日报记者 余东明 摄

编者按

上海提篮桥监狱被称为“远东第一监狱”,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好的百年监狱,不论是曾经关押过的人,还是发生过的事,抑或保留至今的物,都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羸弱走向强盛的百年复兴之路,蕴涵着无比丰满的历史文化底蕴。最近,上海北外滩地区的整体转型计划正式启动,提篮桥监狱的搬迁问题历经十余年的争议和讨论,已确定作整体功能型搬迁,原址作为全国文保单位将留给虹口区运营维护和管理开发。近日,《法制日报》记者走进高墙,寻迹这所古老监狱的百年文化和百年历史。


夜幕笼罩下的上海提篮桥监狱,静静卧伏在黄浦江畔。近百年来,被关押在这里的人来自不同国度、不同领域,他们有的是民族解放的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,有的是残忍暴虐的侵略者和卖国者,但更多的是违法犯罪的罪恶之人,他们背负着不同时代、不同背景下的原罪和命运来到这里,有的进来后又出去了,有的却永远把生命定格在这里。

近日,《法制日报》记者走进高墙,寻迹这所古老监狱的百态人生。

革命先驱在这里遭受酷刑

上海是近代中国一个意义深远的城市,鸦片战失败后被迫开埠,引进了西方世界先进文明,并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,促使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,爱国救亡的精神火种由此点燃,并呈燎原之势。

中国革命史上许多知名人物活动在上海,他们或遭杀害,或被囚禁。提篮桥监狱以特殊的方式见证了这段曲折的历史,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的足迹。

监狱内的陈列馆里悬挂着曾在这里被关押过的仁人志士照片,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任弼时便是其中之一。

任弼时被囚提篮桥是一段隐秘的历史,因当时他使用了化名,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不知道这段历史。

任弼时出生于湖南的一个贫苦教员之家,5岁就随父亲读书,中学时期深受五四运动影响,开始积极参加和宣传爱国救亡活动。后来,他加入了毛泽东、何叔衡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,并在研究会的介绍下来到上海学习,从此走上革命道路。

1921年,任弼时辗转来到苏俄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,回国后到上海共青团中央工作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任弼时在“八七会议”上被选入政治局,成为党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。

任弼时两次被捕,一次在安徽,国民党对他施加了头顶窑块、膝跪铁链和“老虎凳”等酷刑。而另一次便是在上海。

1929年末,任弼时在上海主持江苏省委工作时被租界当局逮捕,外警怀疑他是共产党人,便将他押往提篮桥监狱严刑逼供。任弼时深知自己身携机密,于是趁外警松懈时吞掉了机密文件,最后外警只在他身上搜出一张月票,而票面上的信息是一处已在火灾中被烧毁的房子。

这并没有让外警放松警惕,反正更怀疑了。为了逼出他口中的秘密,外警使用了电刑,他背上被烙出两个拳头大的窟窿,当场昏死过去。然而自始至终他并没有屈服,苏醒后依然咬紧牙关,尽管这带给他的是更残酷的严刑拷打。后来,在周恩来领导的特科组织努力下,任弼时被营救了出来。但因此落下了病根,他身体虚弱,经常头晕眼花。由于长期抱病工作,过度劳累,终于难以负荷,他于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46岁。

和任弼时一样,多名革命先辈在提篮桥监狱留下光辉的痕迹,许多人倒下了,又有许多人站了起来,革命的荣光不灭,火种生生不息。

仁人志士在这里英勇就义

监狱东边紧靠围墙处有一块空地,这里最早是公共租界工部局西籍警官的网球场,后来改做菜园子。抗战胜利前后,菜园无人管理,这块空地又被改为室外刑场。刑场上设一刑台,死刑犯坐在行刑椅上由法警执行枪决。

记者在这处昔日的刑场上看到,场地中央矗立着王孝和烈士的雕像。民警告诉记者,1948年9月30日,共产党人王孝和遭到迫害,在此英勇就义,年仅24岁。为了纪念他,提篮桥监狱便将这处刑场改建为“孝和广场”,也称“王孝和就义处”。

王孝和出生在上海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,16岁考入上海励志社英文专科学校,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,后来进入美商上海电力公司发电厂工作。1948年2月,国民党反动派制造“申新九厂惨案”,王孝和带领发电厂工人发起抗议,积极声援申新九厂的工人斗争。

不久,王孝和在上班途中被国民党秘密逮捕,上海高等法院特种刑事审判庭两次对他进行秘密审理,当时的特刑庭就设在提篮桥监狱内。

审理中,王孝和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国民党的诬陷,揭露他们对工人的暴行,但二次审理后,特刑庭判处王孝和死刑。

在关押期间,他曾给年老的父母、怀孕的妻子和狱中难友各写下遗书。《上海提篮桥监狱志》记录了遗书的内容,其中一封遗书写道:“有正义感的人们,祝你们健康,为正义而继续奋斗下去,前途是光明的,那光明正在向大家招手呢,只待大家努力奋斗。”

行刑时,王孝和双手被铐,被绑在行刑椅上执行枪决……

就这样,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提篮桥监狱里,英魂就此长眠。

解放前,这座古老的监狱曾被西方媒体称作“死亡之城”。据当时官方统计,仅在1933至1942年间,共计死亡2878人。

在王孝和就义40周年时,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之题词,这幅字至今还存放在提篮桥监狱的陈列馆里。1994年9月30日,提篮桥监狱举办了“王孝和历史就义处暨塑像揭幕仪式”。

如今,“王孝和就义处”已被列为上海市虹口区革命纪念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,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在这里薪火相传,而“王孝和就义处”也成了提篮桥监狱留给世人的五张名片之一。

日本侵略者在这里接受审判

1937年,日本侵略战火点燃了神州大地,在曲折蜿蜒的海岸线上,面朝太平洋的上海遭受了炮火的正面攻击。

淞沪会战,提篮桥监狱被日军轰炸,许多建筑遭到破坏。如今站在曾被战争侵袭的监区大楼里,抬眼四顾已是复原的光滑墙面,而此刻记者耳畔只有宁静而没有炮声,透过铁窗,在太阳的晕影里,记者仿佛看到了漫天的战火……

战后,提篮桥监狱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审判日本战犯的地方。

据《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志》记述,从1945年12月起,美军借用这里的“西人监”关押日本战犯,并于次年在这里组建美军军事法庭,先后有数百名日本战犯被关押其中。

1946年的夏天,日本乙级战犯谷寿夫被从东京引渡至提篮桥监狱。他率领日军第六师团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。

1947年2月16日,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公开审理谷寿夫一案,这场审判持续了一个多月。

面对指控,谷寿夫不以为然。他辩称,其所率部队军纪严明,攻破南京中华门时,附近居民早已撤离,该地区空无一人,不可能遭受军队屠杀。面对起诉书列举的种种暴行,谷寿夫更是矢口否认,他表示自己完全没有见过或听过,更没有下过命令或是默许部下胡作非为。

谷寿夫的强辩引发了人们的怒火,但他的所有申辩都被铁证一一驳回,他所期待的帝国救援也没有出现。

1947年3月10日,谷寿夫被判处死刑,后被押往南京雨花台行刑。

1947年4月6日这一天,雨花台挤满了前来观刑的民众。谷寿夫卸去了所有的伪装,他双腿发软地跪在刑场上,在一声枪响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。南京惨案的凶手终被绳之以法,但惨痛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所不能忘却的。

如今,七十年过去了,提篮桥监狱已经成为中国境内一处重要的抗日战争纪念地。历史提醒人们记住,这里曾经审判了47名日本战犯,19名战犯在这里被处决。

服刑人员在这里改过自新

午后的监区静悄悄,服刑人员都去进行教育改造了。记者透过铁栅栏看进去,被褥被折得整整齐齐,一切显得一丝不苟。监室尽管只有3平方米,但还是非常紧凑地安置了三个床位:上铺、下铺,还有一个翻铺,这是为了改善服刑人员的关押条件而专门设计的。

从门口的卡片上,记者看到了王志和(化名)的名字。

今年50岁的王志和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。刚刚入监的时候,他显得非常顽固,或许是刑期太长,他对改造满不在乎。他的家庭在入狱前就已破裂,与前妻育有一女,尽管他非常渴望亲情,但从来没人来探视,“破罐子破摔”或许是他最初的心态。

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。

去年冬天的一个凌晨,他突发心肌梗塞,一度失去生命体征。在监狱领导和监管民警的努力下,他通过绿色通道,在最快的时间里转入医院进行手术及住院治疗。因抢救及时,王志和最终转危为安。守在病房里的警察时刻关注着他的病情,递水、盖被,不厌其烦,看着这些年轻警察的脸,他不禁流下了悔恨的泪……

病愈后,王志和一改往日改造不积极、不配合的态度,各项活动都认真完成。像是拔掉了浑身的刺,这个曾经危险顽固的服刑人员慢慢改变了。

在救治期间,监区民警通知了王志和的家属,父女俩在病床前相见了。病愈后,监管民警趁热打铁,再次联系他的女儿,经多番沟通之后,女儿的心彻底软了下来,父女俩的关系开始缓和。后来在一次家属集体会见日上,王志和的女儿也来了,还给监区送了一面锦旗,他忍不住抱住女儿失声痛哭。

现在王志和每天都认真参加改造,因为表现良好,而被减刑,内心充满了希望。

如今,在构建新时代监狱改造新格局的背景下,提篮桥更加注重对服刑人员的“政治改造、监管改造、教育改造、文化改造、劳动改造”,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,将一批批像王志和这样的服刑人员成功改造。

回顾百年历史,虽是一样的高墙电网,一样的封闭空间,但却有着不同的镜像。